穩健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動搖
日期: 2021-11-12 13:59:42 閱讀數: 145
金融改革和發展每年都在全國人大上備受關注,今年也不例外。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內涵?未來金融改革的重點任務是什么?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創新?這些問題可以從今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透露的信息中得到解答。
貨幣政策應關注內外平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緊中適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的表述有所變化。
這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將趨于寬松?對此,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3月10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政策取向。“我們現在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提到‘中性’,這樣更簡潔。事實上,穩健貨幣政策的內涵并沒有改變。”
易綱表示,今年“適度從緊”主要體現在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總體一致,這是適度從緊的概念。此外,“穩健”還要求貨幣政策在結構上更加優化,即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易綱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還應兼顧內外平衡,優先考慮國內經濟形勢,兼顧國際和中國在全球經濟關系和外向型經濟中的地位。
如何理解穩健貨幣政策的“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認為,適度從緊的“度”,主要是總量要合理,結構要優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從供需兩端疏通。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要建立銀行激勵機制,積極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劉偉表示,主要的資金問題不是貨幣總量和流動性,而是資金使用的結構和效率。此外,積極的財政政策應該更加有效,發揮刺激和擴大需求的作用。總的來說,抑制需求增長下降趨勢是短期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
金融服務的實體經濟毫不動搖
金融改革的目標是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近年來,金融改革和發展始終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在重要位置。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明確的量化目標,即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要增長30%以上。
“大銀行業普遍成立了普惠金融業務部,專門負責小微企業貸款;今年要求大型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增加30%以上,我相信是可以做到的。”3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在兩會“部長通道”上表示。
對于金融體系中常見的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問題,幾位代表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要梯度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必須先行解決,暢通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充分發揮市場在資金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劉尚希還談到要重視金融科技的力量。他舉例說,在坪山新區,螞蟻金服、網商銀行等民營金融機構可以零人工干預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極大提高了服務小微企業的效率,而這些背后是基于金融科技的風險控制體系建設,可以實現金融機構盈利與小微企業發展的雙贏。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工商聯副主席周桐宇也提出了利用數字技術對深圳小型商業保理公司進行注冊并要求微企業融資的建議。“利用數字技術進行線上風險管控,并通過高頻移動支付等方式收發數據。多維動態數據生成風險控制結果,替代傳統的線下風險控制,并據此進行線上借貸。”
據周桐宇介紹,這種互聯網貸款模式初步解決了小微企業融資的觸達、成本和風險問題,為民間資本參與小微融資探索了一條新路。
通過改革預防和化解金融風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加強金融風險的監測、預警和化解。
3月6日,郭樹清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代表團駐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前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到了各種風險,包括不良資產風險、流動性風險、影子銀行風險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這些風險依然存在,有的已經緩解,有的已經調整,但總體來看,還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風險防范是金融業永恒的主題,必須高度重視,工作要做好,一刻也不能忽視。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龍華新區中心支行行長許表示,金融業本身就是一個風險管理行業,風險多、領域廣,呈現出隱蔽性、復雜性、突發性、傳染性和危害性的特點。他認為,要通過改革和發展解決問題,防范改革和發展中的風險。
多位代表表示,當前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既是一場硬仗,也是一場持久戰,潛在風險不容忽視。下一步,監管部門需要優化監管機制,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
“要分清風險等級,避免政府越位。”劉尚希提出,風險是分層次的,有微觀風險和宏觀風險,只有宏觀風險,即具有公共性的風險,才是政府的責任。微觀風險是市場主體的事情。如果宏觀風險和微觀風險的區分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可能導致政府越位,不利于增強微觀主體的活力。
繼續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
去年,中國金融業按下快進鍵對外開放。從去年初到去年底,金融行業銀行、保險、證券等領域的開放措施相繼落地。根據全國人大的信號,今年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將進一步擴大和深化。
易綱表示,金融業對外開放要按照“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要求堅定不移地進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胡曉煉說,最近金融業對外開放,特別是資本市場。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保持良好勢頭,說明中國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不僅在金融領域,營商環境的優化也在吸引實體經濟外資方面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這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之一。
然而,金融對外開放不僅會促進競爭,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還會給宏觀調控和跨境資本流動管理帶來一些挑戰。為此,幾位代表建議,一方面要把握金融對外開放節奏,合理安排開放順序;另一方面,國內金融監管要加快補齊制度短板,確保監管能力與對外開放程度相適應,特別是要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防范跨境資本流動對經濟金融穩定的影響。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極速響應
第一時間響應您的需求
專屬服務
專屬顧問 專項服務
地區廣泛
深港多地資源共享
服務高效
團隊協作 事半功倍
安全保障
保障客戶信息安全
極速響應
第一時間響應您的需求
專屬服務
專屬顧問 專項服務
地區廣泛
深港多地資源共享
服務高效
團隊協作 事半功倍
安全保障
保障客戶信息安全
【聲明】本網站的部分文章信息(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源)來自于網絡,均是為公眾傳播有益咨詢信息之目的,其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與版權者聯系,如果本站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 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同時向您深表歉意!(聯系QQ:1373322900)
【聲明】本網站的部分文章信息(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源)來自于網絡,均是為公眾傳播有益咨詢信息之目的,其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與版權者聯系,如果本站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 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同時向您深表歉意!(聯系QQ:137332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