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籌劃方法及其案例分享
日期: 2021-11-12 14:00:25 閱讀數: 145
企業稅務籌劃是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企業通過預先籌劃經營事項,獲得最大的稅收利益。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在稅法和相關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企業對經營中的組織結構、內部會計、投資、交易、融資、產權重組等各個環節進行規劃。,并在眾多納稅方案中選擇稅負最低的方法。稅收籌劃及其后果符合稅法的內在要求,既不影響也不削弱稅收的法律地位,也不影響或削弱稅收的各種功能和作用。其原則是在不違反稅收政策法規的前提下進行的,是對政府制定的稅法進行仔細比較后的優化選擇。
I. 稅收籌劃對企業的意義 。
1、有助于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如果稅收籌劃做得科學合理,將有助于提高企業利潤。如果企業能夠充分了解稅收優惠政策并合理使用,將在很大的過程中減輕企業的稅負,擴大企業的利潤。稅收在企業決策中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兩個企業的成本結構和管理條件相似時,哪個企業的稅務籌劃科學合理,就會大大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有助于節約企業成本。納稅作為企業享受政府公共服務的代價,是每個企業不可推卸的義務。同時,企業的利潤等于收入減去成本和費用,稅收作為收入減去項目,對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提前安排經濟活動,企業可以在法定范圍內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既承擔了納稅義務,又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為企業繼續擴大再生產提供了資金保障。
3.有助于規范企業經濟行為。整個企業的投資行為合理合法,企業內部的財務活動健康有序發展,從而進一步規范和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法律法規是規范經營者合法經營管理、依法納稅的法律條款,也是保障市場經濟秩序持續有效發展的有力保障。只有經營者依法投資經營,企業才能獲得良好的回報。任何非法經營活動都將受到懲罰,企業也無法健康長遠發展。
二。稅務規劃技能和實踐
1、民營企業組織形式的規劃。
私營企業包括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公司、私營合伙企業和私營獨資企業。私營有限責任公司和私營股份公司具有法人資格,對企業債務承擔有限責任。由于公司和股東是兩個不同的法律主體,所以要進行雙重征稅,即對公司征收企業所得稅,對股東賺取的工資薪金及其稅后利潤征收個人所得稅。私營企業和私營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按照“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納稅。對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
利用組織形式進行稅務籌劃是每個“準納稅人”的重要一步注冊前必須考慮什么,這就需要投資者在確定組織形式前進行充分研究,收集經營場所的行業信息,估算利潤水平,綜合分析所得稅負擔,依靠稅務籌劃在起跑線上取勝。
綜合考慮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稅負、企業的經營風險、經營規模、管理模式、投資金額等因素,選擇適合其實際情況的企業組織形式,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
2.通過審計和核實進行稅收籌劃。
所得稅的征收方式有兩種:查賬征收和核定征收。財務會計制度比較健全,能夠認真履行納稅義務的單位,應當采用查賬征收的方法;對經營規模小、會計核算不健全的納稅人,采取定額征收、核定應稅所得率征收等核定征收方式。就核定應納稅所得額的征收方式而言,不同行業的應納稅所得額僅在比例范圍內規定,同行業最低比例與最高比例的差異相當大,有利于稅務機關的操作。但缺乏具體的認定標準相當隨意,可能造成同行業企業稅負不均,增加企業經營風險和稅負。如果一個企業經營多個行業,稅法規定,無論其經營項目是否單獨核算,都要根據其主要項目確定適用的應稅所得率,這可能導致應稅所得率較低的業務按照較高的應稅所得率納稅。此外,實行核定征收的企業不能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相比之下,查賬征收的方式可以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涉稅風險較小,便于投資者和稅務機關全面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
很多民營企業經營規模小,會計核算不完善,只能采用核定征收方式。甚至有些民營企業為了偷稅漏稅,縮小規模異地經營,回歸小企業個體戶身份,放棄查賬征收的方法。民營企業規模小,無法形成產業優勢,會計核算不完善,降低了企業管理水平。民營企業經過綜合權衡,選擇查賬征收的方式,既降低了涉稅風險,又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這就要求企業按照國家規定設置賬簿,計算收入、成本、費用,按期辦理納稅申報。
3.將部分業務招待費轉為業務宣傳費。
商務招待是民營企業必不可少的日常開支,很多民營業主將個人和家庭的餐飲、餐飲、娛樂等費用的發票提交給企業報銷,不可取人為增加企業開支。稅法以“雙端卡”扣除業務招待費一方面,企業發生的業務招待費只允許按發生額的60%扣除,業務招待費中的個人消費部分去掉;另一方面,將業務招待費最高扣除限額設定為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防止企業多找餐費發票甚至虛開發票沖賬,造成業務招待費虛高。
由于企業發生的業務招待費不允許全額扣除,無論是否合理,深圳前海注冊科技公司首先要控制和減少業務招待費的金額,嚴格區分業務招待費和其他費用,不要將差旅費、會議費、交通費、董事費等其他費用混入業務招待費。企業參加產品展銷會、展覽會發生的餐飲費、住宿費,應作為業務宣傳費列支。其次,企業可以將部分業務招待費轉為業務宣傳費,增加費用稅前扣除金額。如將部分餐飲招待費用改為贈送客戶的禮品,用企業的宣傳資料印制企業名稱或標識,或邀請客戶參加企業舉辦的產品推介會,要求參會人員簽到并為參會人員提供餐飲住宿等,由此產生的費用作為業務推廣費用,扣除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超出部分結轉后在納稅年度扣除。
4.私人公司的捐款與個人捐款相結合,用于規劃。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私營業主熱衷于公益事業。根據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公益捐贈費用部分,可以扣除。利潤總額只能在會計年度結束后計算,而捐贈發生在年度期間。如果企業在捐贈前不進行稅務分析,可能會導致企業因捐贈而承擔額外的稅務負擔,將私人公司捐贈與個人捐贈相結合。企業也可以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獲得節稅收入。
5、注意投資者業務費用和個人費用的劃分。
目前很多民營企業會計核算不規范,要求財務人員報銷個人或家庭消費支出,利用企業資金為個人或家庭購買汽車、房屋而不納稅申報,或以借款為名利用公款偷稅漏稅自用。一旦被稅務機關查實,將對企業和投資者造成嚴重損失。
根據稅法規定,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的個人投資者以企業資金為自己、家庭成員及其相關人員支付,購買汽車、房屋等財產性支出,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利潤分配,按照:“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并入投資者個人生產經營所得。對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上述企業以外的企業的個人投資者以企業資金為自己、家庭成員及其相關人員支付,購買汽車、房屋等財產性費用,視同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分紅,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企業上述費用不允許在所得稅前扣除。
此外,為避免部分企業股東使用“借”在稅法上,個人投資者在納稅年度內向其投資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除外)借款,納稅年度終了后既不歸還也不用于企業生產經營,未歸還的借款可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分紅。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
6.投資者分紅和工資收入的規劃。
由于企業所得稅法取消了計稅工資的限制,投資者在私營公司獲得的工資、薪金所得,只要是合理的工資性支出,就可以稅前扣除,而投資者分享的股息收入屬于稅后利潤分配,不能稅前扣除。投資者可以在分紅和工資收入之間進行選擇,合理降低所得稅負擔。
三。稅務規劃案例
案例一:如2011年5月,某民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計劃以公司名義通過中國慈善總會向西部農村義務教育捐贈400萬元,公司2010年利潤總額為2800萬元,董事長獲得分紅280萬元。預計2011年利潤總額3000萬元,董事長可獲分紅300萬元。根據規定,公司捐贈的扣除限額為360萬元(3000×11)。董事長以公司名義捐贈360萬元,以個人名義從分紅收入中捐贈40萬元,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個人通過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國家機關向農村義務教育所作的捐贈,允許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從收入中全額扣除。
因為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了公益捐贈的扣除比例,所以很多民營企業以公司名義少捐,以投資者名義多捐,這是一種理性的做法。從股東利益出發,企業有必要限制捐贈金額。作為補充措施,大股東以自己的名義追加捐贈,既表達了愛心,又減輕了稅負。它是理性商業和情感捐贈的最佳結合。
案例二:企業A位于城市市區,除廠房、辦公樓外,還包括廠區圍墻、煙囪、水塔、變電塔、游泳池、停車場等建筑,工程總造價10億元,廠房、辦公樓以外的建筑設施工程造價2億元。假設當地政府規定的扣除比例為30%。
方案一:所有建筑物均作為不動產,計入不動產原值。應交房產稅= 10萬× (1-30%) × 1.2% = 840(萬元)。
方案二:游泳池、停車場等。將建在露天,這將在會計賬簿中單獨核算。應交房產稅=(100000-20000)×(1-30%)×1.2% = 672(萬元)。
可以看出,方案二比方案一少繳納房產稅168萬元。
即以上金管家為大家整理的《稅務籌劃方法與案例》內容。如果您需要更多的稅務信息或相關的稅務服務,請來到黃金管家。
極速響應
第一時間響應您的需求
專屬服務
專屬顧問 專項服務
地區廣泛
深港多地資源共享
服務高效
團隊協作 事半功倍
安全保障
保障客戶信息安全
極速響應
第一時間響應您的需求
專屬服務
專屬顧問 專項服務
地區廣泛
深港多地資源共享
服務高效
團隊協作 事半功倍
安全保障
保障客戶信息安全
【聲明】本網站的部分文章信息(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源)來自于網絡,均是為公眾傳播有益咨詢信息之目的,其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與版權者聯系,如果本站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 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同時向您深表歉意!(聯系QQ:1373322900)
【聲明】本網站的部分文章信息(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源)來自于網絡,均是為公眾傳播有益咨詢信息之目的,其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與版權者聯系,如果本站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 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同時向您深表歉意!(聯系QQ:1373322900)